close

web-image-8567f6a6a017d84e5778ee490d6b89c2

《被出賣的台灣》(Formosa Betrayed)以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陳文成血案、林宅血案、江南案及美麗島事件為藍本,故事則設定在1983年,一名台裔美籍經濟學教授在美國被謀殺,一切證據指向是台灣黑道幫派之間的糾紛,但案情並不單純,FBI凱利探員奉命到台灣「觀察」發展,他發現黑道似乎是受到台灣政府指使,溫教授是被台灣政府暗殺,因為他要出書,公佈在台灣發生、不為人知的秘辛,這為他招來致命殺機…。

 

不論是誰出資、哪國人拍的,終於有一部以台灣白色恐怖為主題的電影了,還是好萊塢製作的呢!這本來應該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,不過整片帶給我揮之不去的違和感。如果嫌棄《艋舺》破爛台語的觀眾,聽到《被出賣的台灣》劇中人的口白,恐怕會吐血吐好幾斤吧。

 

《被出賣的台灣》一片最「不」違和的是美國人說的「北京話」,理應是正港台灣人或外省人說的道地口白,清一色是廣東口音的普通話,偶爾出現的福佬話,夾雜著勉強的喜感,我猜他應該英文說得比中文好很多吧。還有,青樓藝妓是單眼皮美女,台灣什麼時候流行單眼皮美女?這完全是外國人對東方華人的刻板印象。

 

web-image-e061d03bbeea81688140c1be0dca9c24web-image-944a68cebb900b501836a1ad1a80af95

▲不是演技不好,是臉不對。「花木蘭」和「香港人」的臉,就是不對勁。

 

我不太確定1983年的台灣長什麼樣,但是片中搭的景並無法讓我產生連帶感,那像是融合了上海租界、香港上環的往日情懷(而且還是簡單版的),除了幾個中文字、蔣中正的畫像,並沒有「台北/高雄」的標誌。

  

憋腳口白與佈景可以歸納於小成本製作,但劇中的史觀則假不了,完全是「局外人」看台灣,男主角凱利探員像誤入叢林的小白兔,當他在台灣用英文大喊著「FBI!FBI!」我不禁啞然失笑,他是跑錯場了嗎?因為凱利探員的正義吶喊和劇中街景一樣,顯得蒼白無力。

 

 web-image-490ef514e7d93686548f8e62c028dce1

▲片中在泰國取景、搭景,難怪臨演的「臉色」也不太對味。

 

不,我並不是要否認228、異議人士被國民黨政府暗殺、職業學生充斥美國當間諜的事情,只是當時的政治情勢與社會氛圍,遠比電影呈現得複雜多元,國族認同也非「台灣人 V.S 外省人」一語道盡,《被出賣的台灣》以最簡單的善惡對立觀點,簡化了台灣這段史實,不過轉念一想也不應意外,正邪不兩立這本是「好萊塢」的正字標記。

 

當一個美國FBI嚷嚷著要「做對的事情」,以民主美國的正義使者自居,我不禁覺得可笑,當時的國民黨可以為虎做猖,不就是有美國撐腰嗎?不過,編劇及導演倒也沒有掩飾這層矛盾,這可以從其他美國人與FBI的對談中看出,電影的三言兩語,也部份反映出國際情勢的詭譎與荒謬。

 

web-image-9988ac21584cec4d0826bdd097da9fb0

▲某將軍與凱利探員的對話,是劇中精彩的一段文戲。

 

我曾和友人爭辯,她說寧可看德國人自己拍二戰與希特勒,也不喜歡看到美國人拍的二戰德國,那是一種隔靴搔癢的觀影經驗,當時我不以為然,因為,我認為只要話語權與詮釋權不被美國一方獨霸,那不妨把美國人拍他國電影,當作多元觀點之一。今天我看了《被出賣的台灣》,我開始有不一樣的想法,我多希望台灣人能自己拍出《被出賣的台灣》阿。

 

《被出賣的台灣》是編劇台裔美籍刁毓能長期「觀察」這段歷史所拍的作品。如今,局外人拍出了以真實事件為藍本的《被出賣的台灣》,台灣人拍得出哀豔與衰敗的《艋舺》(小愛阿姨不好意思,再次借用你的詞彙Orz),拍得出小情小愛的《聽說》,拍得出百年前台灣被割讓的《1895》,什麼時候,台灣才有人能拍出60餘年前的228、20多年前的美麗島事件呢?也許時空距離還是離當代太近了吧。 


web-image-639fe7a34e80d0494fd66a4adf496216

 

簡化的二元史觀、場景與腔調帶來的不協調感,我認為《被出賣的台灣》作為一部激起台灣意識的電影,是還不夠力的。但電影落幕後,當我聽著片尾曲望春風,望著久久不散的男女老少,我的想法有了些許改變。改變可能由內部發生,也可能從外部刺激,如果一部局外人觀點的、以台灣歷史為背景的電影,能吸引更多人注視這段被污名化、邊緣化、政治化的過往,至少,這是一個開始。

 

 

●電影預告(電影場次請點我)

 

 

 

本文同步刊登於樂多日誌,夏日的blog傳說「電影強迫症」Day 10

 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.J.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