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書名:從極權統治到韌性威權-中國政治變遷之路

作者:黎安友(Andrew J. Nathan)

譯者:何大明

出版: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

ISBN978-957-732-276-0


20069月,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黎安友(Andrew J. Nathan)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之邀,為中國研究學程師生開了一系列講座,分享其多年研究與觀察,從鉅觀層次分析中國政治變遷,本書就是這次演講稿的集大成。


本書探討中國政權的特性及未來發展,這個政權的特性又如何影響美國及台灣。這本小書不像平常的政治學書籍充滿了理論辭彙,讓一般人望之卻步,他談理論但點到為止,以更多經驗現象來輔佐理論,並與自己及他人的觀點作對話,進一步闡釋他主張的「具有韌性的威權主義」(Resilient Authoritarianism)

美國學界的爭辯:見樹不見林


美國學界對於中國未來會如何發展充滿歧見。90年代中國律師章家敦出版的《中國即將崩潰》,從中國法律與金融體制的破敗,預言中國政權會被其他勢力推翻;Bruce Gilley的民主化理論認為中國已俱備民主轉型的條件,屆時領導中的改革派將和支持民眾結合 ,推動政治改革;新保守/威權主義則側重中國政權的威權性與現代化關係;裴敏欣(Pei, Minxin)在《落入陷阱的轉型》則強調,國家治理能力的不足,將使中國陷入「局部改革均衡」的風險。


黎安友尤其對裴敏欣提出批評,認為他錯誤地假設中國會走向全面市場化、西方式民主化的道路。他認為把這兩個概念平行移植到中國脈落下,是不太妥當的。一來這兩個概念在理論上都有學者提出修正及爭辯;二來實際上,在中國市場力量是被控制的,國有企業的續存是經過朱、溫等經濟改革者去蕪存菁,好在市場上歷練茁壯,目前也沒有證據顯示,政治精英有人願意因改革,而讓黨外人士有機會挑戰共產黨權力。


有趣的是,章家敦及裴敏欣觀察到的許多現象是真實、正確的,但黎安友覺得他們只看到一部分,忽略了事實上中共正著手改進他們提到的許多問題,例如,裴敏欣在書中列舉的種種事例,其實都是中共公開發行的媒體所報導,這些媒體一方面替國家蒐集新問題的資訊,另一方面對其他幹部有警示作用,也是向民眾表示黨有在做事、捉人。根據這樣的經驗現實,黎安友提出了「韌性威權」,中共政權能在變化中調適,逐步糾正治理的缺失,來鞏固其政權的正當性。1


韌性威權的正當性與鞏固:官民同心?


那麼,中共政權的正當性又從何而來?黎安友比較東亞八個政體的「政治文化」,其核心命題是「民主鞏固」,來觀察中國民眾是如何看待中共政權。值得注意的一點,是中國民眾雖對政府在經濟表現上持高度肯定,但批評經濟不平等和腐敗問題。作者發現,相較於他國,民眾較少認知到中央層級的腐敗,這不表示中央高層貪腐不嚴重,而是因為受訪的基層民眾對中央腐敗較缺乏切身之痛;再者,中國媒體報導官員貪腐新聞的同時,也彰顯黨在懲戒這些害群之馬。中國民眾的這種認知必然有助於政權的穩定。2、3


和黎安友本身研究有關係的,是本調查報告的兩組價值觀:「傳統的社會價值觀」、「民主價值觀」。前者以九個問題代表具主導性的東亞價值觀,例如集體與個人利益、以和為貴、長幼有序、尊重權威等;而後者以八個完全不用到民主這個字眼的問題,測量受訪者的對核心民主觀念的態度,這組觀念涵蓋了政治自由、公眾責任、政治多元化、分權。調查顯示傳統社會價值觀和民主價值觀呈獻現負相關,在亞洲國家大體皆如此。


在中國,大部份民眾持傳統價值觀,較少人持民主價值觀,黎安友因此提出這樣的假說:傳統社會價值觀因為兩個相互支援的理由而易於支持威權政體。第一、他們傾向於敬畏權威,二、他們肯定威權強調的避免衝突和集體主義。中國民眾的價值觀相較於其他各政體,更傾向支持威權政體。4


中國這樣的韌性威權政體又是如何鞏固?黎安友從精英政治談起。因繼承產生的衝突向來是威權政體的危機時刻,但近年來繼承已逐漸制度化,幹部退休程序化,長老一個個退休或死去,自鄧小平之後,沒有領導指定繼承人,代以行政、技術官僚的升遷機制穩定培養出新一代接班人;派系政治自江澤民以來已弱化,向個人效忠的恩庇-侍從關係仍然存在,但已不是政治升遷的決定性因素,要往上爬必須有實績及多重網絡。


美中沒有根本利益衝突


穩定並有正當性的中國政權,對霸主美國有什麼影響?中國的崛起和美國的基本利益有沒有衝突?黎安友認為,除了特定政策需要調整,基本上中國和美國(或西方)沒有存在根本的利益衝突。


首先,作者分四環來分析中國的安全利益,分別是內部、鄰國、區域及全球四環。從後三環來看,中國的外交政策,基本上以協調、合作,避免直接衝突為主,除了中日關係因地緣政治帶來的根本衝突,中國與鄰國和睦共處居多,領土糾紛也已逐漸解決;中國希望在區域範圍(如中東、東南亞、東北亞)內增加影響力,其影響力也確實增加,但它仍無法減低其他國家的影響力;在全球性的安全利益,黎安友認為中國並沒有在這一環延伸其武力,它販賣武器,但是在逐漸遵從反核武擴散條約的背景下進行,更重要的是,中國並沒有明顯或可預見的策略取代美國作為海上交通線的監管者,除非中國擁有美國的絕對優勢,它在第四環只能採取外交手段,如此一來只能運用合作的方式。5


美國在這四環的利益是否和中國衝突?黎安友主張,中美雙方的利益是可以妥協的,美國應該容忍中國的崛起,而不是尋求反對或限制它。就第一環內部安全,歷屆美國總統都說中國的繁榮與穩定是符合美國利益的,穩定而專制的中國在某些方面是符合當前的美國利益;就第二、三環來看,中國與各國衝突都不符合美國的利益,中俄合作可能造成美國外交上的不便,但不至於威脅美國利益,因為兩國加起來也無法對美國利益形成軍事威脅。


在全球利益方面,中美兩國已經藉由經濟在全球議題上交織在一起,共榮共存。經濟永遠是競爭與合作的遊戲,保障和提升這個交換體系是大家共同的利益;然而,在利潤分配上又存在著競爭。因此,一旦雙方在經濟上越活躍,就會有更多的衝突,然而這些衝突受限於一個日益強大的共同利益。6


在這一部分的討論最後,黎安友提出一個「如果」的問題:如果美國江河日下,中國稱霸世界,那又可能是什麼光景?他認為,中國會先致力於建立南中國海的海軍優勢,它的安全需求就能獲得相當滿足,但在此之後就不會有進一步動作。審視中國的外交政策,他想取得鄰國順從,獲得經濟利益和政治影響力,但不想佔領土地、引發國際恐慌。換言之,假如中國未來成為霸權,它可能很像美國霸權-在國際制度的框架下行使間接的權力。在這個意義上,即使一個崛起的中國也會「制度化地」成為一個「維持現狀的強權」。


回到第一環「內部」來看,對中國來說,台灣是屬於第一環的問題,台灣是唯一一塊中國享有主權的權利不被國際行為者爭議,但也從未享受過領土權威的地區。兩岸關係如此複雜、隱晦多變,在這場角力,中美台三方行動者到底在想什麼,又據此做了些什麼、錯了什麼,就是下一個黎安友要闡明的疑團。


to be continued...

★第二部分可參考從極權統治到韌性威權-中國政治變遷之路 2-2


 


1 詳細分析可參考《當代中國研究通訊》第7期

粗體字是我自己加的。以下段落如有黑體加粗字都是我認為重要,而特別以粗體字凸顯。


2 此調查結果出自的研究計劃《東亞晴雨表:民主化和價值觀變化的比較調查》,於2001~2003調查東亞8個政體,分別是日本、台灣、菲律賓、南韓、泰國、蒙古、香港、中國,此調查由國立台灣大學和中央研究院朱雲漢教授所主持。本書引用的調查結果還是初步階段,未來會依統計方法做近一步修正。


3 有趣的是,中國人民非常「滿意我國民主運作的方式」,這看起來奇怪,因為中國並非我們認知的民主國家,但他們認為其政權是「社會主義民主」政體,因此對受訪者來說這個問題是合理的,而調查顯示79%回答滿意和十分滿意。

 

4 本段直接引自書p39。


5 黎安友不認為「文化因素」是中日關係緊繃的原因。他認為,從地緣戰略來看,兩個強國比鄰而居,安全範圍也相互重疊,兩國的防衛能力又旗鼓相當,沒有誰佔有絕對優勢,這在根本上造成兩國的緊張,進而成為中日文化問題和民族情感的根源。

 

6 本段直接引自書p73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.J. 的頭像
    J.J.

    Touching 牠|趣|影

    J.J.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