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年,真是迷一般的生物。他們處在夾縫中,明明還不算大人,但被期望理解/諒解成人世界;他們也不是未經世事的小孩,但又沒成人的世故。青少年在「兒童以上,成人未滿」的尷尬位置,進退維谷:若秀出年輕人「初生之犢不畏虎」的勇氣,會被一些人認為是恣意妄為、不知天高地厚;若行為表現出一點天真任性,又會被說成是「長不大的小孩」。

面對成人的雙重標準,他們怎麼能不迷惘呢?然而,在現實生活中,青少年對於這種處境又莫可奈何,他們又怎麼不會產生無力感呢?

 

青春期的迷惘和無力感,正是我對《迷幻公園》的註解。

 

我習慣在事物中搜尋因果關係。看似單純的結果,其過程可能非常複雜,影響的因素不會是單一的,原因之間也會交互影響,進而構成我們看到的現實。看完《迷幻公園》,我一心想拼湊出Alex犯案的經過影片一開始時,向Alex單獨問話的華人警探,是不是已經鎖定他了呢?Alex的滑板有沒有被拾獲?他的破碎家庭、交友關係是不是讓他走向「迷幻園」?

 

,我這種思維方式,恰恰不是觀賞這部片子時所需要的。

 

青春的迷惘和無力,如同影片的敘事方式,在街頭遨遊的滑板一族是Alex 想像中的美好世界,清晰冷冽的切身經驗才是殘酷現實,想像現實中的世界,兩者既交會又分叉。滑板族的次文化只是青少年在迷惘中,尋求解答/解脫的形式之一,它可以是迷幻公園的滑板,是公路底下的街頭籃球,是網咖內的線上遊戲。但是,青少年脫離了這些場域之後,還是必須回到家庭、學校,面臨他們還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的問題,例如父母離異、朋友疏離、女友求歡。

 

《迷幻公園》的評價很兩極,很多影評人說它好,又有些人嫌它歹戲拖棚,10分鐘可以說完的事情偏偏用了85分鐘。不喜歡《迷幻公園》的人,除了是個人偏好,我猜有部分原因,是因為我們已無法體會青少年的迷惘與無力感,我們都已經離開那段時間很久了,忘了當時曾有的迷惘與困惑。我們不見得殺了人,但同樣夾在兒童與成人之間,對生活中的迷惑、甚至是憤怒,感受應該是類似的。

 

Alex 無法阻止父母親離婚,對於他父親的抱歉只能說「我能瞭解」;Alex被女友霸王硬上弓,因為不做這件事,又好像抵觸了朋友們的期待(朋友得知他們分手後,說:可以白嫖的為什麼要分手?而且她還很正!)。這些事情都沒法明言,就像他只是用滑板推了鐵道警衛一把,卻造成他慘死,被火車碾成兩段。這些要怎麼說、對誰說呢?誰能理解呢?所以,他採用朋友的建議,在筆記本上寫下「Paranoid Park」,從混亂中拼湊出事情的經過,然後一把火燒了它。

 

如果把自己當作是青少年,設身處地站在Alex的立場來想,體會每次重複描繪中,新增的特寫、聲音及配樂,看他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建構生活點滴,這樣一來,或許85分鐘就沒那麼難熬了。



★電影小檔案

原名:Paranoid Park
導演:Gas Van Sant
編劇:
Gas Van Santscreenplay
Blake Nelsonnovel
演員:Gabe Nevins、Daniel Liu、
Taylor Momsen
年份:2007
片長:85分
出品國:USA

得獎:坎城影展60週年金棕櫚獎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.J.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