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卡巴里斯   

 

一個偶然的機會,我接觸到紀錄片《哈卡巴里斯》,這是一部南澳泰雅族原住民耆老「哈勇桑」,在高齡84歲時,決定領著年輕族人,返回高山原鄉、重拾部落點滴的故事。

 

導演袁緒虎是廣告導演出身,本身也不是原住民,一個拍商業廣告的導演,竟然會不辭辛勞、跋山涉水,冒著找不到資金的風險,拍一部關於南澳泰雅族尋根的「紀錄片」,著實讓我心生好奇。

 

或許,我不該如此訝異。漢人魏德盛拍《賽德克巴萊》,電視導演馮凱拍《陣頭》,連南澳泰雅族的陳潔瑤都展開自己的「尋根」之旅,拍了劇情片《不一樣的月光:尋找莎韻》,那廣告導演袁緒虎拍《哈卡巴里斯》,也不足為奇。畢竟,好作品通常是超越本位意識的,「撈過界」和不同領域的人激盪出火花。

 

 

回頭看《哈卡巴里斯》的創作歷程,從取材、拍片、到籌資,袁導真是勇氣可加。這隻短片紀錄了導演袁緒虎拍《哈卡巴里斯》的心路歷程,他說:看到一個很讚的一個眼神,就決定了自己要做的事情。」

 

這讓我不禁自問:我決定了自己要做的事情嗎?

 

接到邀約、看這部短片時,我正默默地跨向30歲。30歲,對女人來說,是個比女神卡卡還要卡的關卡。

 

深呼吸-1-air

 

年齡越靠近這個數字,就聽到越多關於「30歲」的談話,這些話題零零總總不一而足,有哀號有冀望,我用十個字總結:愛情事業要有成,青春容貌開始老。

 

就連坊間書籍都充斥著「20幾歲一定要做的事情」,彷彿30歲開始,人生就應該一帆風順。

 

想想也是,畢竟,一心想嫁的大概都嫁了,沒嫁的也工作了幾年,事業小有成就,可能當了小主管,通常存了一點錢。但是,剛跨過30門檻的我,要錢沒錢,要男人沒男人,要事業沒事業,不是公主也不是女王,究竟該如何是好?書店有沒有一本「30幾歲要XX」的勵志書籍,教我力挽狂瀾?

 

30歲,應該是收割20幾歲播的種,等著開花結果,結果手一撈,沉不住果實。

 

我繼續看著影片、看著電影螢幕,又一段話攫住我的目光。袁導說:「影片本身除了要能感動到你自己之外,也要把這個感動可以傳遞出去,讓別人可以接收的到,那個感動的力量才是最大的,最完整的。」

 

把感動傳遞出去,這是我一直持續書寫的原因之一。什麼是我一直孜孜不倦想傳遞的感動?答案就在我面前。

 

近年來,雖然沒有以電影為職志,但不知不覺看了很多電影,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。2011年看的院線片(含免錢特映會、花錢電影院)就有105部,這不包括其他管道看的影片,零零總總加起來,應該有150多部吧。平均兩天半看一部電影,和電影從業人員比起來,可能小巫見大巫,但和一般觀眾比起來,應該多很多。

 

深呼吸-3

 

我並不是部落格界的A咖,但我很自豪,一路走來,在網路上和陌生人相遇相知,付出的真心誠意,和真實世界沒有差別。以真心為號招,有意無意間,我在部落格(更多在噗浪上)分享了很多電影心得。人在做、人在看,不知不覺,有朋友因為你的分享而走進戲院看電影,接著把真實感受與你分享,這是一股充盈的感受。

 

既然如此,何不在一小方基礎上,堆上更多土方?

 

我一直認為,撇開幾乎是票房保證的好萊塢類型電影,一些同樣好看的非好萊塢電影,在台灣始終是小眾市場。特映會服務的,只是那些剛好有票的隨機觀眾,以及本來就會去看的重度影癡,而影癡們對於擴充基本盤,宣傳效果似乎是邊際遞減的。

 

如果我有機會先睹為快看了「特映會/媒體場」,能夠「即時」把感想po出來,讓更多親朋好友知道,哪些電影爛透了、哪些電影值得花錢一看,豈不是美事一樁?如果能集合更多志同道合的影友,那就更好了。無論如何,在票房或口碑上,讓爛電影向下沉,讓好(看)電影得到應有的回報

 

於是,我開始緊鑼密鼓籌備「影雷急先瘋」facebook粉絲團……所以,影展單位電影公司的先生小姐們,快來送我更多特映會的票吧!以後這個粉絲團,(應該)會接觸到更多會買票進場的「觀眾咖」喔!

 

這夠格稱「夢想」嗎?我不知道,頂多是一些轉心動念的生活實踐吧。就算這些稱得上「夢想」,也還不到觸手可及的程度。

 

不過,我確實感受到,我正一步一步,往正確的方向前進。而且阿,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,當你朝對的方向前進,就算只是一小步,好事就會發生,全世界的有緣人就會來幫你!至於幫了什麼,嘿嘿,先讓我賣個關子吧。

 

逐夢時,最真切的感受,是踏實。

 

這樣一想,30歲又如何?我還不到收成的時候,但我還有力氣播種、施肥。不管未來如何,深呼吸,放手去做吧!逐夢踏實,我以此自勉,也如此向網路及真實世界的朋友呼喊著。

 

RIMG5139-air

 

 

● 參考資料

找尋遺忘的泰雅祖靈 《哈卡巴里斯》南澳首映/環境資訊中心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.J.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