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b-image-a5f52cab561a5387c61f3aee12284aca

《沉默的食物》(Our Daily Bread)是一部看了很不「蘇糊」的紀錄片,看完絕對不想吃東西。它真的很沉默,全片除了動物的叫聲和機器運轉聲音,偶爾有工人的交談,沒有其他對白,只是畫面會說話。

  

一提到這類疑似鼓吹保育觀念的電影,各種酸言酸語就會排山倒海而來,例如「吃菜就不是殺生嗎?」、「關心海豚、怎麼不去關心其他動物?」這類質疑通常是簡單的反唇相譏,無法直指議題核心。


《沉默的食物》在這方面是一部很另類的電影,我不認為導演尼可拉斯‧葛霍特想「鼓吹」什麼,例如少吃肉改吃素,他大概也沒有預設立場或做價值判斷。動物、植物、礦物在《沉默的食物》中一起入鏡,他們都屬於食物鏈的一環,在完全自動化、機械化的生產線上一視同仁,可愛的雛雞、美麗的花朵、肥美的小豬、憨憨的乳牛,在機器規律運轉下,不平靜地步入死亡,然後一一被分類、被支解……。「沉默」正是這部紀錄片的批判性所在,它讓人們冷眼正視食物是怎麼「生產」的,還有一睹那些「屠夫屠婦」的工作與生活型態。



web-image-01bda3441c9f010c13e083cac1899218web-image-e3131b3c6c1dd1372574ad4293ba04bf 

 

web-image-99b1f95d372a9a1d86ec078689d9db92web-image-3815157b2f9805a0fc77caa704acbce2


我們常聽到豬肉有GAS認證,為健康把關有一套科學的過程,其實說穿了就是殺生殺得很科學、很有效率,其中自動化設備居功厥偉,但再厲害的機器設備,生產線上還是需要人類操作,《沉默的食物》的主角除了這些食物,很大一部份也是這些生產線上的工人。


生產線上的人,很耐人尋味,每一個人負責支解一部分,有的砍手、有的拉腸,每一個動作都那麼熟練,身上、地上血跡斑斑,支解時,談笑風生,支解完,大快朵頤,這是他們的日常工作、日常生活。

  

web-image-54a2f26b27e547fcd03637365a76874f 

  

我記得母親說過,以前曾經在菜市場買過活雞一隻,帶回家放血宰掉(據說溫體的卡好吃?),放血之後還要脫皮、切頭、烹飪,嚇得她冷汗直流,後來她還是會吃雞肉,但是再也不敢自己殺雞。我不禁思考,當屠宰的過程是採用「分工合作」的方式,殺生的不適感,是不是就沒那麼強烈?屠宰的分工合作也好,異化勞動也罷,這是為了供應現代工業社會的龐大人口,所發展出來賴以維生的體系。


web-image-331dd7d118e4e77d2c5dc30e42107f00


我沒那麼偉大,也沒那麼不切實際,我認為人類為了維持生命,殺生是必須的,我每天賴以維生吃的肉類及蔬果,都是靠別人殺生而來,不論是吃素與否,就算過著如陶淵明般的田園生活,其實還是靠著這個體系,才能把吃素當成一種維生的選項,只是不自知而已。

  

如果殺生是必要的,那該在乎的,就是殺生的手段。

  

殺了就殺了,為什麼要在乎手段?為什麼還要假惺惺地人道屠宰?是的,人道屠宰還是屠宰,殺生不必刻意美化或醜化。不過,如果人道是一種偽善,出於對生命的尊重,我寧可堅持這種偽善。

  


●相關電影


《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》吃?不吃?請選擇~


《血色海灣》因為真實,所以殘忍


●電影預告(聽說土豆網有片子可看喔…)



 



本文同步刊登於樂多日誌,夏日的blog傳說「電影強迫症」Day 8

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.J.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